當心臟血管“堵”到危及生命,是否只能選擇“開胸劈骨”的傳統手術?浙大二院心臟大血管外科聯合心內科團隊,通過一場“內外科聯合的雜交手術”,僅用5cm小切口 微創支架植入,一次手術為患者同時解決兩根血管嚴重狹窄的難題。術后三天,患者即可下床行動,實現創傷小、恢復快、療效優。
兩根“生命通道”都堵住
傳統方案行不通
61歲的嚴大叔(化名)最近半年總覺得胸口發悶,特別是爬樓梯或快走時,胸口像被石頭壓住,休息一兩分鐘又好了。本以為是年紀大了,累著了,直到一周前胸悶突然加重,連吃飯都覺得喘不過氣。家人連忙送他到當地醫院,結果檢查結果觸目驚心:冠脈造影發現“前降支中段CTO(血管完全閉塞且鈣化嚴重)病變、右冠近中段嚴重狹窄伴鈣化”,心電圖提示右冠供血區域ST段改變。
醫生解釋,嚴大叔心臟的兩根“生命通道”都出了大問題——前降支血管:心臟最主要的供血血管,中間段完全被血栓和鈣化斑塊堵死(專業術語叫 CTO 病變),血管壁硬得像石頭且迂曲,開通難度大風險高支架效果不佳;右冠血管:近中段超過90%,只剩細細的縫隙,隨時可能完全堵死,且為前降支血管提供側支供血。
更危險的是,心電圖顯示心臟右側已經出現缺血信號,這就像田里的秧苗缺水,再拖下去心肌細胞就會大量壞死,引發心梗甚至猝死。
焦急之下,嚴大叔一家慕名來到浙大二院,入住心臟大血管外科,主管醫生是段群軍主任醫師。經過檢查和分析,醫生認為手術志在必行。但如果按傳統方法開胸搭橋手術,需要劈開胸骨,切30厘米長的口子,創傷大、恢復慢,對于60多歲的嚴大叔來說風險高;而單純支架手術,右冠的狹窄還能勉強放支架,但仍然風險不小,但前降支的“石頭血管”根本打不開,等于只治了一半。
雙主刀的“破局之道”
“內外科聯合”是未來趨勢
段群軍主任醫師團隊聯合心內科劉炳辰主任醫師團隊,聯動麻醉手術部、監護室、體外循環等多個科室和小組專家,反復討論,仔細研究手術方式:既要保證手術效果,又要減少手術創傷。根據嚴先生的病情,最終他們決定挑戰高難度的內外科聯合一站式冠脈再血管化的手術方案。
第一步,由段群軍醫生主刀,進行微創搭橋手術。僅在左胸開一個5厘米的小口,像鑰匙孔一樣;通過胸腔鏡找到乳內動脈,在跳動的心臟上完成“血管嫁接”,開通最重要的左前降支血管。
第二步內科精準介入,由劉炳辰醫生接手,立即通過大腿根部的微小穿刺口,通過振波球囊充分預處理狹窄處斑塊,將支架精準植入右冠狹窄處,有了前降支的橋血管供血保障后,右冠處理過程中既從容又安全。
術中實時造影監測,確保血管恢復暢通。手術全過程中,體外循環團隊、麻醉手術團隊全程護航,確保手術安全。原本需要兩次大手術的復雜病情,在醫生團隊的默契配合下,僅用一次手術就完全解決了嚴先生的“心病”。術后第二天,他就能下床,三天后胸悶癥狀完全消失,行動自如;一周后康復出院。
據悉,這場手術技術難度非常高,需要心外科和心內科醫生像接力賽一樣配合,任何環節出錯都可能致命;創傷控制好,告別30cm傳統開胸切口,僅需5cm小切口 穿刺介入,出血少、疼痛輕;而且一箭雙雕,外科搭橋解決復雜閉塞病變,內科支架處理狹窄分叉,一次手術解決多支血管問題;遠期效果來看,乳內動脈搭橋10年通暢率超90%,支架精準定位降低再次狹窄風險。
劉炳辰表示:“內科介入與外科搭橋的‘強強聯合’,是精準醫學的典范。通過術前多學科討論、術中無縫銜接,我們能為患者制定最優個體化方案,真正實現‘以患者為中心’的醫療理念。”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