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轉赴湖北省咸寧市嘉魚縣考察,走進潘家灣鎮蔬菜長廊和四邑村,了解當地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等情況。在鄉村振興的“奮斗史”中,黨的領導為鄉村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變革。廣大黨員干部當充分發揮模范帶頭作用,把握“三個優勢”,引領農民群眾積極探索鄉村振興”發展之路“。
資源優勢要“用”好,挖掘“內生動力”,以產業振興引領鄉村振興“發展之路”。農村基層黨組織當立足自身資源,挖掘其獨特的地理和資源優勢,以產業振興為引領,因地制宜謀鄉村“發展之路”。合理利用科學技術,推動鄉村產業與現代農業技術、鄉村旅游、電子商務等新興業態深度融合。廣大黨員干部應不斷學習并引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前沿技術,為現代化農業添科技“亮色”繪豐收“盛彩”,著力打造智慧產業新生態。在鄉村旅游景點設置智能導覽系統,通過語音講解、多媒體展示等形式,使游客可以在參觀過程中隨時了解景點的歷史文化、特色故事,讓游客更加深入地了解鄉村的文化底蘊。采取線上線下融合營銷的形式,通過綜合運用傳統廣告和新興廣告相結合的形式加大宣傳力度,開展“第一書記”直播帶貨等形式,提升品牌知名度,增加產品銷量。以科技來實現鄉村產業“新的突破”,讓鄉村產業發展更多、更廣地惠及農民群眾,實現鄉村振興的全面發展“目標”。
美景優勢要“護”好,打造“青山綠水”,以生態振興引領鄉村“發展之路”。農村基層黨組織當厚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打造“天然氧吧”的生活環境,以生態振興為引領,精準發力謀鄉村“發展之路”。依據農村當地的自然地理條件,制定出符合本地特色的鄉村發展規劃,在實踐中推動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協同共進。廣大黨員干部應加大對生態景觀的建設,在農田周邊種植花卉、建設生態護坡等,美化農村環境,提高鄉村綠化率。帶領群眾對農村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減少農藥化肥使用,種植綠色有機農產品,既保障農產品質量與生態安全,又能提升產品附加值。開發生態旅游項目,依托鄉村的特色風景資源吸引游客。生態振興在守護綠水青山的同時,為農民增收致富開辟廣闊道路,真正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實現鄉村振興的全面發展“途徑”。
文化優勢要“守”好,激活“靈魂引擎”,以文化振興引領鄉村“發展之路”。農村基層黨組織當高度重視當地文化傳承,激活骨子里的“精神命脈”,以文化振興為引領,守正創新謀鄉村“發展之路”。鄉村蘊含著豐富多樣的傳統文化,如古老的民俗風情、地方戲曲、傳統手工藝等。廣大黨員干部應注重鄉村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以鄉村文化特色為基礎,積極探索集農業觀光、民俗文化、特色農產品加工為一體的產業新道路,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鄉村文化品牌。將傳統民俗活動進行創新性開展,以“新”的形式,去博得大眾眼球,發展鄉村旅游;傳承傳統手工藝并與現代設計理念結合,開發特色文化產品……文化傳承不僅承載著鄉村的精神根基和歷史記憶,更是村民們情感認同與價值歸屬的堅實紐帶。文化振興使鄉村在時代的浪潮中,依舊閃耀出奪目的光彩,實現鄉村振興的全面發展“藍圖”。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