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下午,重慶大學舉辦“科學讀書匯”第3期沙龍活動。作為主講嘉賓,中國工程院院士劉漢龍教授作題為《巖土文物微生物礦化修復技術開發與應用》報告,詳細闡述了巖土文物微生物礦化修復技術的原理、研究進展以及在實際案例中的應用,分享了在高速鐵路、高速公路、高土石壩、吹填造陸(島)及巖土文物保護與修復等領域取得的重要成果。

長期從事軟弱地基加固與樁基工程、環境巖土力學與防災減災工程等方向的教學與科研工作的劉漢龍院士,在環境巖土力學與防災減災工程領域造詣深厚,擁有諸多開創性成果。近年來,他帶領團隊開辟了巖土微生物技術在巖土文物保護修復的應用新領域。
“微生物礦化技術,是利用微生物生產特定生物材料的方法,以加強和改善建筑材料的性能和功能。”報告中,劉漢龍詳細介紹說,這項技術通過引入特定微生物菌株,在適宜的環境條件下,可以合成無機礦物、生物膠、生物纖維等材料,然后將其應用于建筑結構加固、土壤固化、環境治理等領域。
2021年9月24日,劉漢龍院士積極促成重慶大學與大足石刻研究院簽訂了“科教融合創新合作協議”,以共同推動大足石刻保護領域的科學研究、技術創新和人才培養。4年間,雙方聯合開設研究生前沿課程“石窟寺文物保護理論與前沿技術”,共建“重慶市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通過產學研深度融合,共同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文物保護人才。

劉漢龍介紹,在此期間,團隊開展了崖壁巖體數字化精細化建模與評估,對石窟巖體進行穩定性監測及崩塌災害風險管控,并構建了崖壁巖體崩塌災害危險性評價體系;研發了以微生物巖土技術為核心的石質文物修復技術,并在大足石刻本體開展了保護性修復試驗研究,成效顯著。在此基礎上,目前,團隊已與云岡研究院達成合作,將用該技術對云岡石窟的文物進行保護。
嘉賓訪談環節,大足石刻研究院文博研究館石質文物保護修復首席技能專家陳卉麗來到現場,與劉漢龍一道就巖土文物修復過程中的技術難題、文物保護與現代科技的融合、文物修復人才培養等話題進行深入探討。
“當文物‘受傷’或是‘生病’時,就需要修復人員對其進行‘望聞問切’。”陳卉麗特別分享了文物修復的實踐經驗,“望”便是通過累積經驗快速判斷文物表面的病害,“聞”即通過嗅覺感受文物的保存環境,“問”就是通過查閱歷史文獻、詢問當地老人了解文物變遷,“切”即親手觸摸文物,了解其風化程度。
陳卉麗表示,隨著科技飛速進步,也為文物提供了更為全面系統的病害診斷,從而實現“中西醫結合”治療。
上游新聞記者 宋劍
編輯:陳璐責編:石亨,李奇 審核:阮鵬程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