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雙方應該把貿易壁壘取消。電動車價格承諾比關稅政策要好,但無論對于車企、零部件供應商還是消費者來說,最好能有一個公開開放的市場。我們現在正在積極與各方進行會談,希望最后能達成大家都滿意的結果。”德國汽車工業協會(VDA)主席穆希雅(Hildegard Müller)于4月24日在2025上海車展上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4月24日,商務部新聞發言人何亞東在商務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4月8日,商務部部長王文濤與歐委會貿易和經濟安全委員謝夫喬維奇舉行視頻會談后,中歐技術團隊一直就電動汽車價格承諾和貿易投資合作有關問題保持密切溝通,并加緊推動磋商進程。中方愿與歐方共同努力,通過對話協商妥善處理經貿摩擦,深化雙邊務實合作,為中歐和世界經濟注入更多確定性和正能量。此前,歐盟委員會發言人羅夫斯基斯表示,歐盟和中國已同意研究為中國制造的電動汽車設定最低價格,取代歐盟2024年對中國電動車加征關稅的方案。
穆希雅對記者表示:“雙方需要確定或商討出一個最低價格,且這個價格最好要比加上關稅后的價格更有優勢,理想的情況是能夠自由地進入目標市場。德國汽車工業作為一個非常開放的國際性產業,擁有豐富的國際經營和發展經驗,并不懼怕競爭。”
穆希雅認為,歐盟對從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加征反補貼稅,從過去到現在都是一個錯誤決定,此舉對德國車企影響尤為嚴重,VDA始終主張通過協商解決問題。加征反補貼稅并不能增強歐洲汽車產業的競爭力;歐盟必須著力改善自身環境、在能源、行政體制、辦事效率和基礎設施等領域重振國際競爭優勢。
“無論國際局勢如何變幻,雙方討論的核心都應始終圍繞消除國際貿易中的壁壘與扭曲,而非制造新的障礙。當前討論的方案包括設定最低價格標準,以及推動中國車企在歐洲建廠等。VDA呼吁歐盟與中國盡快達成妥善協議,從而終止反補貼措施。”穆希雅稱。
根據VDA調研, 對于大多數車企而言,地緣政治緊張局勢正成為一個日益嚴峻的挑戰。超過三分之二的車企計劃持續增加在華投資,尤其是在研發、生產、銷售及市場營銷領域。近三分之一的車企擬擴大在華產能。長期來看,80%的車企計劃維持或擴大在華生產規模。當前車企戰略呈現分化態勢:半數奉行在中國、中國的本土化策略,另一半則主要將中國視為出口樞紐。
就在4月24日,中德汽車高層論壇暨汽車創新大會·上海在上海市嘉定區召開。德國汽車零部件巨頭采埃孚集團CEO柯皓哲在演講中表示,采埃孚始終秉持“在中國,為中國”和“在中國,為全球”的戰略理念。他認為,這不僅是為中國市場創新,更是通過中國創新輻射全球市場。“中國龐大的市場規模為全球汽車產業創造了共贏機遇,尤其對德國及歐洲汽車工業具有戰略意義。”柯皓哲稱。
“對德國企業來說,中國汽車市場是非常有活力的,中國的企業很有創新性。中國市場和德國市場的需求不同,同時中國市場發展速度快,很期待看到德國車企如何根據中國市場需求制定發展策略。”穆希雅對記者表示,中國車企可以在歐洲進行本地化投資。“歐洲本來就是一個開放的市場,歐洲歡迎任何企業到當地投資”。
幫企客致力于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財經資訊,想了解更多行業動態,歡迎關注本站。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