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博物館高級別論壇開幕

參會嘉賓在良渚博物院體驗Rokid AR眼鏡 組委會供圖
五千年良渚,再迎全球性文化盛會。
4月23日,第三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博物館高級別論壇在余杭良渚開幕,來自法國尚蒂伊古堡、哥倫比亞國家博物館、約旦博物館、中國故宮博物院、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等60余個國家和地區的博物館館長、專家及相關機構代表等190余名嘉賓出席。
人工智能的興起,為博物館未來發展帶來重大機遇。本屆論壇上,“數字技術與人工智能的運用”成為與會嘉賓討論的重點。
“人工智能通過比較和研究全球文化遺存,對全球人類文化的理解達到一個新的高度。”智利文化、藝術和遺產部副部長卡洛琳娜·佩雷茲·達塔利說,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人類遷徙模式和文化交流,從而更深入地研究博物館的藏品。
達塔利女士同時也擔憂,人工智能技術并不十分完美,人們通過搜索引擎獲取文化知識,是遠遠不夠的。
“博物館應促進對人類本質的思考——即培養‘富有同情心且公正的人類’,尊重文化多樣性與生態系統的平衡。”達塔利女士說,技術的運用要建立在博物館的根本屬性之上,要讓人類能更好地理解自身歷史與未來使命。
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科技革命正重塑博物館行業。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丁鵬勃說,國家博物館目前已完成7500件文物三維建模及72萬件二維影像攝制,通過“一物一展”數字展廳,觀眾可多維度體驗文物細節。
此外,與法國、意大利合作的增強現實展覽,如“巴黎圣母院重建”和“卡拉瓦喬藝術世界”,開創沉浸式觀展新范式。在文創領域,AR技術加持的“九龍九鳳冠”冰箱貼半年銷量突破62萬件,成為國家博物館現象級產品。
不過當下,博物館數字化也面臨著挑戰。丁鵬勃認為,數據安全、虛假信息與知識產權保護等,都需國際協作應對。期待參會各方聯合建立統一技術標準,共同探索AI導覽等新技術提升服務能力。
論壇將持續至4月25日。論壇結束后,將向2025年9月在西班牙舉行的世界文化政策與可持續發展大會提交成果報告。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