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樵夫”是廖俊波同志生前的微信昵稱,而“俊波精神”就是把“初心”裝在腦中,把“務實”踏在腳下,把“無私”記在心底。在廖俊波同志的帶領下,石圳村從從前的“垃圾村”到如今AAA級景區。石圳村的傳奇巨變展現出了“俊波精神”的力量,展示了脫貧攻堅的成就,助力鄉村振興。
鄉村面貌日新月異
小廁所,大民生。一直以來,農村廁所簡陋臟亂,是鄉村“顏值”提升的一塊“絆腳石”。廁所衛生是農村文明的重要標志,是振興鄉村的需要。經過廖俊波同志的指導,石圳村也緊跟“廁所革命”的腳步,如今我們看到的公廁干凈整潔,就連外墻的裝飾也緊跟廖俊波書記“鄉味”的主題。俗話說,想要富,先修路。廖俊波同志堅定了要把石圳村建好的信念,鼓勵十姐妹成立“巾幗美麗家園”建設理事會,向村里的垃圾山發起挑戰。她們用單薄的肩膀扛起石頭,翻過山坡。日復一日,才呈現出平整寬闊的石頭路。讓當地群眾出行和農產品銷售更加安全、方便、快捷,為鋪就一條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奔向小康的幸福路,助力美麗鄉村發展,同時也為石圳村后來的產業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石圳產業蓬勃發展
廖俊波在石圳村考察時發現,該村自然環境優越,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可以打造成一個鄉村旅游景點,既給縣城人民提供休閑去處,又給當地脫貧開拓新路。“盈利的項目,你們村民掏點錢去做,不賺錢的項目,縣里面和鎮里面幫你們做。”這是廖俊波對石圳村的承諾。在他的帶領下,水、電、橋、路、燈等基礎設施逐步完善,村民生活幸福指數日益增高。廖書記自發向葡萄園捐贈了12個攝像頭,提出了兩種銷售方法,一是自行零售,二是吸引外來人員采摘葡萄。12個攝像頭24小時的工作為葡萄園打下“有機生態”的賣點,同時也讓消費者吃得放心、玩的舒心。從此,石圳村的有機葡萄銷往全國各地。
思想行動與時俱進
隨著石圳村美麗鄉村建設和產業的快速發展,在廖書記的指導下,原本懶散的三留守人員因大環境的改變,積極響應政策,勤勞致富。人口也由原來的一百多人到如今的五百七十人,其中年輕及中年返鄉人數達到兩百人,人口上的變化也間接的反映出了廖俊波書記的工作成果。
石圳村的變化離不開廖書記的謀劃、部署與推動,作為新時代青年,我們應以廖俊波書記為榜樣,對黨忠誠,扎根基層,把工作當愛好,把事業當追求,甘做“砍柴之人”,練好“繡花功夫”,朝著目標擼起袖子加油干!
(苗雯慧)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