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英鋒
面對生活中的小煩惱,消費者常常會被那些價格便宜、使用方便、效果驚人的“神器”種草,殊不知商家正是通過這些賣點,讓消費者掉進“智商稅”的陷阱。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來臨之際,媒體針對電商平臺上銷售的部分宣稱具有“神奇”功效的商品展開調查,逐步揭開其虛假宣傳的外衣。
只有消費者想不到,沒有“黑科技神器”做不到。在一些商家的嘴里,某些商品含有神秘的成分,具有超出消費者慣常認知的“神奇”的吸塵、減脂等功能,是妥妥的“黑科技神器”。然而,根據媒體調查,所謂的“神器”既沒有檢測報告的支撐,也不符合科技邏輯和消費實踐。有些“神器”只是普通的商品,所含成分及功能與其他類似商品相差無幾;有些“神器”的標簽、包裝上根本就沒有與“神奇”功效有關的信息;有些“神器”則是渠道來源不明、質量難以保障的“三無”產品、假冒偽劣產品。
商家在銷售過程中通過文字、語言、圖片、客服回應等方式把商品的功效說得天花亂墜、神乎其神,背離了商品的功能實際,屬于虛假宣傳,欺騙誤導了消費者,妨礙了公平競爭,踩踏了法律底線和誠信底線。
靠商家的“口技”吹不出“黑科技”。以往的經驗告訴我們,往往商家宣稱的商品功效越強大、越神奇、越玄乎,其注水宣傳、虛假宣傳的可能性就越大。對形形色色的“黑科技神器”,消費者應該保持足夠的理性,增強警惕意識,謹防上當受騙。
具體而言,在下單前應做必要的“功課”,向商家索要能夠證明“神器”宣稱功效的檢測報告,查看比對商品的標簽、包裝、說明書信息等。如果商家不能提供相關信息,或相關信息與商家的宣傳不符,就應謹慎購買。如果消費者決定購買,也應保存商家的營銷宣傳信息和雙方的溝通記錄等,一旦在使用過程中發現“神器”失靈,就應通過退貨退款、打差評以及向平臺或市場監管部門、消協投訴舉報等方式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電商平臺應承擔主體責任,通過“AI 人工”的方式,瞄準易發高發虛假宣傳問題的店鋪和商品,加強監測治理,動態調整與“黑科技神器”有關的虛假宣傳關鍵詞,提升對虛假宣傳信息的甄別、攔截、屏蔽能力。對存有虛假宣傳問題的商家視情節輕重采取限制流量、取消推薦、封限賬號、下架商品等措施,并將問題線索報告監管部門。
市場監管部門應聯合消協、相關行業協會、媒體等剖析“黑科技神器”的話術和套路,警示敲打商家,教育提示消費者,并加大對虛假宣傳、購買或誘導好評等行為的監督打擊力度,該查處查處,該曝光曝光,并輔以合規約談、合規指導等措施對商家進行懲戒、約束、督促,倒逼商家增強自律意識,守住法律底線,管住營銷宣傳的“嘴”,遠離云山霧罩的忽悠“口技”,為消費者營造誠信、公平、有序的消費環境。
供圖/視覺中國責任編輯:韓保林(EN087)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