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興則國家興。生態文明建設一頭連接著人民群眾的民生福祉,一頭連接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我們要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倡導綠色生活方式,保護生態環境,構筑“綠色長城”,讓綠色成為生態文明的“底色”,舒展美麗中國新畫卷。
綠色生活,讓環境更美麗。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系。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唯有在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才能加快形成綠色生活方式,才能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培養起生態道德和行為習慣,讓天藍地綠水清深入人心。也正因如此,要廣泛開展綠色生活行動,倡導綠色低碳、環保節能的生活方式,借助綠色生活方式推動綠色革命倒逼生產方式綠色轉型,把建設美麗中國轉化為每個公民內心的自覺行動。
綠色發展,讓發展更永續。受益而不覺,失之則難存生態環境不可再生,轉變發展方式勢在必行。歷史教訓充分證明,在發展的過程中,不能只講索取不講投入,不能只求發展不求保護,不能只會利用不會修復。我們只有充分遵循自然規律才能防止在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過程中走上彎路,這是無法抗拒的規律。因此,要加快形成綠色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和能源結構,優化國土空間開發布局,培育壯大節能環保產業,引導產業轉型升級,以綠色、創新、高效為方向,真正做到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讓生態與發展相得益彰。
生態法治,讓環保更徹底。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法治,“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而種種環境問題的背后大多與生態環保體制機制不健全、生態法治不嚴密、違法懲治不到位有關聯。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解決問題更應追根溯源,從法治入手,徹底解決生態污染難題。要落實領導干部生態文明建設責任制,嚴格考核問責,對不顧環境盲目決策,造成污染推諉塞責,恢復生態執行不力的人,必須追求其法律責任,以終身追責確保生態紅線的樹立。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我們要做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者、推動者,持之以恒、久久為功,匯聚出強大的“綠色合力”,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格局,讓我們的祖國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讓萬里河山更加多姿多彩,讓美麗中國“美”無止境!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