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馬之群:失控的群體如何助長個體的不當行為》
[美]凱文·R.墨菲 著
新華出版社·領學東方2025年4月版
在群體社會學和心理學領域,最知名也爭議最大的著作,無疑是古斯塔夫·勒龐的《烏合之眾》。這部出版于整整130年前的心理學名著,開啟了后來一系列的群體社會學、心理學甚至哲學研究,如哈羅德·伊羅生的《群氓之族》、何塞·奧爾特加·伊·加塞特的《大眾的反叛》、埃里克·霍弗的《狂熱分子》、埃利亞斯·卡內蒂的《群眾與權力》、約翰·麥克萊蘭的《群眾與暴民》等,勒龐也因此成為群體心理學創始人,“群體社會的馬基雅維利”。但是群體社會學和心理學大多預設了把社會群體視為一個有機的整體,換句話說,人一旦結成群體,就仿佛由個人聚合了某種失控的怪獸——或許霍布斯意義上的“利維坦”并不一定要指契約國家,也可以是任何一種變異的群體。但是這些研究大多過于宏觀,相對忽視了對身處群體中的個體的觀照,而僅僅將其視為組成群體的基本上同質化的分子、零件。
作為美國工業與組織心理學會主席,凱文·R.墨菲將視線投向了群體中的具體個體的行為方式,及其與群體狀態的關系。在墨菲看來,當群體、組織的整體環境被破壞,它們就會縱容、甚至助長其中成員的不當行為,讓原本好的成員變成壞的成員。在這樣的群體、機構中,好人難以立身、做事,很容易墮落為壞人的同伙,這樣的“群”,就是名副其實的“害馬之群”。
《莎士比亞時代的英格蘭》
[英]杰里米·布萊克 著
上海書店出版社2025年4月版
莎士比亞之所以并不像他所生活的年代(16~17世紀)看上去那么古老,反而有時顯得非常現代,很可能是因為那個時代的歐洲,就像如今的世界,也處于一個激烈的轉型期,一切都在飛速變化,所以莎翁劇作中所體現出來的復雜性、多維性和不確定性,很可能身處“后現代”的人們要比他的同時代人感觸更深。莎翁早年經歷了伊麗莎白一世的“盛世”,英國打敗了西班牙“無敵艦隊”,開始奏響“日不落帝國”的序曲。到詹姆士一世繼位后,頗有點像“康乾盛世”由盛轉衰,幾十年間迅速走向鴉片戰爭的深淵,英國社會也在“圈地運動”中走向分裂和腐敗,到莎翁去世只不過20來年,就迎來了世界近代史第一場資產階級革命——英國“光榮革命”。
本書即聚焦莎士比亞的寫作背景和觀眾的觀劇背景,展示了莎士比亞同時代的人們是如何看待莎翁劇中的命運、復仇、愛情、政治、公正及他人,為當代讀者理解莎士比亞戲劇呈現了還原的歷史化語境。作者將早期現代英格蘭的政治、經濟、社會、風俗、國際背景和文化一一道來,與莎士比亞戲劇的章節原段互相印證,帶領讀者進入那個科學與魔法并存、信仰各異、人們的眼界和所接收的信息爆炸式增長、城鄉發展迅速、社會文化繽紛多彩的莎士比亞時代的英格蘭。
幫企客致力于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財經資訊,想了解更多行業動態,歡迎關注本站。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