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也沒想到,2025年春晚,最火的居然是會丟手絹的機器人。
雖然舞臺上的宇樹機器人動作還略顯生澀,但數十個機器人一起舞動的畫面著實讓人形機器人走進了大眾視野。而這一場景也實實在在地折射出中國機器人產業的最新圖景:從工業領域的精密操作到服務場景的智能交互,從深海探測到太空探索,機器人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重塑人類生產生活方式。
據《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報告》顯示,2022年全球機器人市場規模達513億美元,而中國憑借超50%的裝機量穩居全球第一大市場,工業機器人密度突破392臺/萬人,服務機器人產量同比增長9.6%。
中國機器人產業生態已形成 “全鏈條開花” 的態勢,一如領跑全球的中國新能源汽車。但也正如國內汽車產業蟄伏多年才等來今日的崛起,中國機器人也并非一蹴而就。
日本機器人的輝煌與困境
想知道中國機器人是如何走到今天的,就需要明白日本機器人是如何沒落的。
1960年代至2000年代,日本機器人產業在全球占據主導地位。1967年,日本出臺《機電法》,重點扶持機器人產業。同年川崎重工開始引進仿制美國Unimation公司的Unimate機器人,隨后十幾年日本工業機器人隨著日系車的發展干到了世界第一。
到了1980年,日本精密制造全面開花,這一年被稱為日本機器人元年,一系列的日本機器人動畫開始涌現,《新世紀福音戰士》《攻殼機動隊》等全球熱播,把“日本機器人很厲害”潛移默化地植入到人們腦海中。
1986年,本田研發的ASIMO機器人,是世界上最早實現雙足穩定行走的機器人之一,擁有那個年代極其先進的步態控制,能平穩地行走奔跑上下樓。
本田的愿景是打造像《超能陸戰隊》里大白那樣的機器人,能完成各類護理工作,走進千家萬戶服務老人。2011年更新的第三代ASIMO能自主行動,能斟茶遞水端盤子,甚至能打手語,手指關節非常靈活,似乎已經非常接近曾經的構想。
但日本對于機器擬人化的過度追求,使其在一些關鍵技術上走了彎路。例如,ASIMO的57個自由度只為模擬人類關節,并且糾結于頭部開模好不好看,足球射門準不準這些細枝末節。
一個照顧老人的機器不能提重物,直到停止研發的那一天摔倒了還是站不起來,不能適應復雜環境,語音互動粗糙,除了禮儀接待毫無用處。2018年本田宣布停止研發ASIMO。
后來日本接連錯過移動互聯網、新能源汽車和人工智能的熱潮,與之相關的機器人產業自然也就逐漸衰落。
資深機器人工程師在Parker接受PConline采訪時表示,ASIMO失敗,主要是在于在那個時間點,還沒有AI大模型技術,外界看不到機器人的未來。此外,當時的成本造價較高,整個產業鏈也沒有發展起來,都是ASIMO走向末路的主要原因。
中國機器人異軍突起
中國機器人產業的崛起,首先得益于核心技術的突破。而對機器人來說,最近幾年爆火的生成式AI就是催生新應用范式的突破口。
簡單來說,AI的引入,讓機器人編程從代碼操作轉向自然語言交互,工人通過語音指令即可完成任務調整。正如工信部副部長徐曉蘭所言:“通用人工智能的突破,為人形機器人提供了‘大腦’與‘小腦’,推動產業進入‘感知-決策-執行’一體化的新階段?!?/p>
此外,和新能源汽車一樣,政策扶持與市場需求的共振,是中國機器人產業高速發展的核心動力。
2006年,我國發布《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首次將機器人列入長期發展規劃,明確了機器人技術在國家科技發展中的重要地位;
2015年,《中國制造2025》將機械臂等機器人技術作為重要的細分攻堅領域,提出了智能制造的理念和目標,強調了機器人在制造業升級中的關鍵作用;
2016年,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等三部委聯合印發《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明確提出要突破機器人關鍵零部件技術,發展壯大機器人本體及系統集成企業,推進機器人在工業、服務等領域的應用示范等。
另一邊,市場經濟也給機器人產業帶來了原生動力。2024年,中國機器人行業投融資事件超200起,金額突破200億元,宇樹科技、云跡科技等企業估值持續攀升。
在新能源汽車領域,人形機器人已開始承擔電池模組組裝等高難度任務;在物流行業,移動機械手的應用使倉庫分揀效率提升 5 倍。
中國則依托超大市場規模和豐富應用場景,走出了一條 “場景驅動創新” 的道路。在長三角、珠三角等地,機器人產業集群加速形成:蘇州的工業機器人、杭州的服務機器人、深圳的特種機器人各領風騷。
企業層面,除了風頭正盛的宇樹、智元、眾擎等初創公司,美的、小米等科技巨頭也跨界入局,螞蟻集團也成立子公司專攻具身智能,大有勢不可擋之勢。
2025 年,中國在摩根士丹利發布的《人形機器人100:繪制人形機器人價值鏈圖譜》榜單中,以35家企業位列第一,遠超日本(18家)。
據相關機構預測,到2029年,中國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750億元,2035年有望突破3000億元。政策與市場的雙重托舉,讓中國機器人產業迅速登上歷史舞臺,成為全球機器人產業的重要支撐。
中美機器人的角逐
當前機器人產業遠未到全面商業化的階段,眾多機器人產品,初創公司、新技術層出不窮,國內機器人產業首先要面對的第一大對手就是美國機器人產業。
美國最知名的兩大機器人公司——波士頓動力和特斯拉。前者是全球老牌機器人公司,創辦已30年;后者則是機器人新秀,在世界首富馬斯克的運作下,Optimus已然成為全球最矚目的人形機器人之一。
“波士頓動力的機器人在重載場景,仍然具有一定優勢,他們的液壓系統在全球可能做得都不多。但是在電動化這一塊,國內的機器人優勢還更強一點。首先液壓系統的響應速度不夠快,所以它可能做不了像宇樹、眾擎那么高速的響應動作。
在他看來,Optimus使用了行星滾柱絲杠減速器,其優勢是具備高負載,以及承受沖擊能力比較強。當然,行星減速器也有一些問題,例如,響應帶寬不夠,所以在做一些高速動作時,效果可能沒那么好?!盤arker表示。
當然,中國機器人也有其獨到之處。宇樹科技的G1,主攻靈活,最新進展已經能做到720°回旋踢,仿佛科幻電影《鐵甲鋼拳》走入現實。
再比如智元推出的靈犀X2,如同小孩一樣會學習,會成長,會與周圍交互,不斷自我升級。
不過,目前全球人形機器人產業都面臨許多技術與市場難題,Parker表示,“目前機器人的硬件成本主要是關節電機,以及關節電機里面的諧波減速器。
因為一個機器人里面的自由度一般可能有20多個。比如智元G1,有24個自由度,一個自由度至少對應一個電機,成本還是比較高。人形機器人身體就有幾十個電機,這個還不算靈巧手,如果算到靈巧手,一個手上可能就有6-20個電機”。
但不管前路有多坎坷,站在2025年的節點回望,中國機器人產業都已從 “跟隨者” 成長為 “規則制定者”。從深海到太空,從工廠到家庭,機器人正以智能化、協作化的姿態,書寫著人類文明的新篇章。這不僅是技術的勝利,更是中國創新生態與市場活力的生動注腳。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