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成都4月25日電 (單鵬 何浠)2025成都國際工業博覽會23日至25日在成都舉行。今年成都工博會期間舉辦“科菁薈”跨區域科技交流活動,關注人工智能如何在制造業落地。
當前,人工智能正從技術熱點逐步走向生產領域,甚至逐漸成為生產的重要力量。然而,人工智能的真正落地并非易事,這不僅涉及模型訓練,還涵蓋設備、人才、資金和文化等多元要素。此次活動中,多位行業專家就此話題進行探討。

“科菁薈”跨區域科技交流活動現場。漢諾威米蘭展覽(上海)有限公司 供圖
富士康科技集團(成都)公司資深副理韋蘭才分享了富士康利用人工智能在制造領域的體會。韋蘭才表示,人工智能面臨標注工作量大、擴展性有限等問題。對此他建議正確認識人工智能的能力邊界,建立相應的人才與組織配套;全面融合人工智能,嘗試在流程架構、工業機理、業務邏輯等方面進行應用,發現其真正價值;采用“小步快跑”策略,通過打造最小可行產品逐步迭代,積累價值,提升競爭力。
重慶耐視特科技有限公司CEO龔隆有也表示現階段人工智能在工業領域的應用面臨諸多挑戰,具體體現為數據采集困難、算法和模型難以通用、算力成本高且部署難度大、安全和可靠性問題突出等。為快速推進工業領域人工智能應用,他認為需要搭建系統架構,包括工業物聯網平臺、行業數據平臺、算法平臺和數字孿生平臺,根據不同行業需求構建整套體系。

2025成都工博會現場。漢諾威米蘭展覽(上海)有限公司 供圖
據了解,成渝地區與東部地區在人工智能應用上還存在梯度差異。盡管成都和重慶在數字化方面走在全國前列,但周邊其他市州仍處于數字化改造初期,面臨企業數字化基礎薄弱、中小企業不敢轉型等問題。
成都市工業經濟和信息化研究院產業所所長陳杰認為,為加快制造企業轉型,政府可以通過政策引導和支持解決部分問題,技術方案提供商需為中小企業提供定制化、低成本的設備解決方案。成渝地區需借鑒國際經驗,應結合本地實際,推動產學研用協同創新;組建創新聯合體,整合行業數據,推動數據跨主體共享和交易,提升本地企業的技術成果承接能力。
深圳固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市場總監張振宇表示,華南地區在人工智能和智能化需求方面先行一步,尤其是跨國大公司對生產效率和精度要求更高,因此推動了智能化項目的發展。相比之下,西南地區雖然起步稍晚,但數字化改造的落地速度更快。他表示,數字化改造是高質量發展的基礎,需要重視數據的收集、分析和清洗,以筑牢人工智能的基礎。(完)【編輯:胡寒笑】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