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用失敗的“接班人劇本”,來審判年輕人。。。
董明珠最近的一句“海歸派里有間諜,我不知道誰是誰不是”,引爆輿論。
這不是一句偶發的失言,而是她連續幾年反復上演的老劇本:推一個年輕人上前臺,許諾未來,再在鏡頭前親手將其打碎,最后說——“是他們不行,不是我錯了”。
以前,這個年輕人是孟羽童。現在,變成了整個“海歸派”。
而公眾之所以對這句話反應強烈,不是因為它“冒犯”了誰,而是因為它精準展現了一個常見卻危險的邏輯:當局者不反思策略,只選擇甩鍋給集體身份。
這一次,是留學生群體被當成“失敗的理由”。
01.
當年捧孟羽童上天,如今棄海歸于地。
2021年,董明珠在綜藝節目中一眼相中孟羽童,把她空降為格力總裁秘書。沒有工作履歷、沒有實戰經驗,卻憑一句“我愿意一個月拿四千”獲得了進入頂層的入場券。
理由很簡單:她懂人設,董明珠懂流量。
她需要一個懂互聯網、能直播帶貨、能塑造“格力變年輕了”形象的人,而孟羽童,就是這盤棋的那顆白子。
短短數月內,“明珠羽童精選”橫空出世,直播間開了一個又一個,團隊圍著她轉,熱搜也跟著她刷。那時董明珠說得毫不掩飾:“我要把她培養成第二個董明珠。”
但直播沒火,貨沒帶動,話沒說準。2022年,董明珠親自劃清界限,賬號從“明珠羽童”改成了“格力明珠”,孟羽童轉至幕后,再然后——她“離職”。
隨后,董明珠在回應中怒斥孟羽童:“連個文都寫不出來,我不知道是什么秘書。”她還批評孟羽童借助格力的平臺做網紅,認為這對公司帶來了負面影響,并直言:“我們不能再容忍這樣的人在格力電器,所以把她開除出去。”
“你無非今天掙的錢多一點而已,那我覺得這形同行尸走肉,沒什么差別,有錢又怎么樣?”
你當然可以質疑孟羽童的能力,但不能忽視,這場從企劃到剪輯再到投放的營銷戲碼,是由誰主導、誰批準、誰執行的。當帶貨失敗,年輕人就成了擋槍的;當企業焦慮,“海歸”的標簽就成了靶子。
這是掌權者熟練的一招——失敗不查方向,先清棋盤。
02.
不信任“海歸”,其實是不信任年輕人身上的“不可控”。
“海歸派里有間諜”這句話,很多人第一反應是荒唐。但倘若放進董明珠一貫的用人邏輯中來看,會發現這其實是一種持續的“控制焦慮”投射。
這并不是她第一次表達“對年輕人失望”的情緒。
她批評年輕人“太短視”“不肯吃苦”,也質疑“網紅”路線“只圖流量不圖價值”。而如今輪到“海歸”,本質上是同一種擔憂延續:這些年輕人,會不會“不好管”?會不會“不按劇本走”?會不會“在你需要他們沖鋒時選擇退出”?
但問題在于,董明珠把這種不確定感,套在了“身份”上。
她說“不信海歸”,可實際上,不管是不是海歸,如今的年輕人都更注重表達自我、講究職場公平、拒絕盲目服從。這既出現在海外留學生中,也同樣存在于國內高校優秀畢業生、民營企業普通打工人、甚至格力內部的基層員工身上。
“海歸”的標簽并不是問題,問題在于,這一類人代表的是新一代職場邏輯:我愿意為企業努力,但也想看到透明的機制、公平的回報、尊重的文化。
這種新邏輯,正在沖擊傳統“唯服從論”的用人觀,也讓曾經靠“培養”就能實現忠誠的那套做法,慢慢失效。
董明珠的不安,是對年輕人不再被“話術”感動、不再接受“福報敘事”的不適應。她想要的是“穩”、是“能熬”、是“能配合”,但現實是,年輕人更看重“能不能實現自我”,而不是“能不能贏得上司的認可”。
這不是海歸的問題,是職場文化正在變化。
03.
為什么公眾不能接受?因為這是一次信任危機。
董明珠說“海歸派里有間諜”,問題不只是刺耳,更是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對整個群體的信任投下陰影。
據《中國留學發展報告》,中國累計出國留學人員超656萬人,且大多數選擇回國發展。2024年回國求職的留學生人數同比增長20%,是2018年的兩倍。
這批“被懷疑”的年輕人中,近八成為碩士,2.7%為博士,廣泛分布在教育、互聯網、新能源、生物工程等關鍵行業。他們不是“特殊群體”,而是用實打實能力參與國家建設的人。
企業搶著要他們:海歸平均起薪超1.5萬元,外貿經理可達1.8萬元。他們背后,是數百萬個新增崗位、數千萬納稅額和數不清的創新成果。
真正的國家安全,依靠制度與技術保障,而不是“標簽式懷疑”。
真正的社會穩定,靠機制篩選個體風險,而不是情緒綁架群體名譽。
不能因為一滴墨水,否定整杯清水;更不能讓極端案例,成為誤傷整個留學生群體的理由。
對他們而言,接受合理的制度監管,是現代社會對每一個公民的基本要求;而作為長期為國家輸入智力資源、承擔文化橋梁角色的群體,他們同樣應當獲得應有的理解與尊重。
與此同時,我們也不能忽視一個更廣泛的社會背景:
在中美科技競爭加劇、全球安全局勢緊張的大背景下,信息安全、技術外流等問題的確成為許多國家面臨的現實挑戰。公眾對“人才流動”背后可能存在的隱患提高警惕,并非全然不可理解。
正因如此,社會更需要依靠制度性的篩查、專業的流程與清晰的邊界來解決安全問題,而不是訴諸于情緒化的標簽和不加區分的群體懷疑。
換句話說,真正的安全,不是建立在廣泛的懷疑之上,而是建立在精準的治理能力之中。
04.
董明珠是一位有成就的企業家,卻也是一位在言論邊界上屢屢試探的公眾人物。
她可以選擇格力的用人標準,可以打造自己信任的企業文化,但她不能動輒給群體扣帽子。
當你一次次在公眾面前打碎自己塑造的年輕形象、當你一次次因為“信不過”而將個體失敗上升為集體問題,你就已經失去了最寶貴的——人們對你判斷力的信任。
年輕人不是誰的棋子,也不是誰失敗戰略的替罪羊。
他們值得被理解、被尊重、被信任。
董明珠,請為這次失言道歉。
不是因為你不能表達偏見,而是因為你忘了:權力之上的話語,本就該慎重三分。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