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長征火箭的尾焰劃破蒼穹,當“嫦娥”的足跡印刻月壤,當中國空間站迎來又一批“太空出差三人組”,第十個中國航天日攜星河之約翩然而至。此刻,“海上生明月,九天攬星河”不再只是李白的想象,而是中國航天人用大國重器寫就的硬核浪漫與現實詩篇。
中國航天事業的跨越式發展,彰顯了科技自立自強的中國力量。2024年,中國航天創下年度68次發射的新紀錄,平均每5.4天就有一枚火箭騰空而起;嫦娥六號實現人類首次月球背面采樣返回,將“蟾宮折桂”的古老傳說變為現實;商業航天發射場正式投入使用,以藍箭航天、星河動力等為代表的中國商業航天企業迅速成長,成功實現民營火箭入軌,展現出市場力量與科技創新深度融合的無限可能。這些成就的取得,源于一代代航天人“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寶貴精神。正如“中國天眼”總工程師姜鵬所說:“我們目光之所及是星辰大海,但我們走過的每一步路都是腳踏實地。”
航天事業的蓬勃發展,正在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強勁動能。在海南文昌,航天旅游成為當地經濟新增長點,僅2023年就接待游客超過200萬人次;在四川西昌,“北斗 ”應用催生出智慧農業、精準物流等新業態;在甘肅酒泉,航天育種培育出的優質農產品惠及千家萬戶。更令人振奮的是,中國空間站已正式進入應用與發展階段,未來十年預計將開展上千項科學實驗,這些科研成果轉化將有力推動新材料、生物醫藥等領域的技術突破。
“中國航天日”不僅是航天人的節日,更是全民參與、共享航天成果的重要時刻。我們不僅要追求科技的突破和成就的輝煌,更要注重航天精神的傳承與弘揚。要通過各種形式的科普活動和技術交流活動,激發全民尤其是青少年對科學的熱愛和對未知的探索欲望,培養更多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航天人才。同時,我們也應清醒地認識到,航天事業的發展仍面臨諸多挑戰和困難。只有不斷創新、攻堅克難,才能確保中國航天事業始終走在世界前列。要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共同應對太空領域的挑戰和問題,為推動人類和平利用太空、造福全人類作出更大貢獻。
星河璀璨,征途漫漫。中國航天正以昂揚的姿態,在浩瀚太空中譜寫新的華章。我們堅信,在航天精神的激勵下,中國航天必將創造更多令世界矚目的奇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增添璀璨的星辰之光。
稿源:荊楚網(湖北日報網)
作者:曾令豪(武漢市江漢區“西北湖學社”網評團隊、民族街道)
責編:袁莉莉【責任編輯:伍佳佳】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