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記歷史榮光,深情關懷老兵行。2024年8月1日,大連海事大學雙翼行烽火航標隊實踐團隊深入陜西省西安市,開展了一次以“傳承紅色基因,賦能青年心靈”為主題的為期一周的慰問老兵活動。此次活動旨在弘揚愛國精神,傳承紅色文化,讓更多人了解老兵的故事,同時學習老兵精神,增強青少年的歷史責任感和國家認同感。
追尋老兵足跡
重溫崢嶸歲月
“不論戎裝在身與否,他們本色不變,早已將個人夢想融入國家事業,將人生意義定位于謀求人民福祉。”在活動中,志愿者們來到村里的老兵家中,與他們進行面對面的交流。91歲的張茂山是八路軍的一位老兵,他曾在戰場上奮力作戰,最終身負重傷,被確認為八級傷殘,但是他仍然保持著對生活和國家的熱愛。由于張爺爺身體不適,同為軍人的他的家屬帶領志愿者們回憶起了那些年戰火紛飛的歲月和戰友們并肩作戰的情景。賈鳳祥爺爺身經百戰,在條件十分艱苦的年代仍然憑借著強大的意志堅持下來。盡管已超耄耋之年,仍然對打仗時期的事情如數家珍,“還是打的草鞋穿著舒服”,賈爺爺的笑溫暖了所有的志愿者。
志愿者們仔細聆聽老兵們的故事,詳細了解他們的生活情況,并為他們送上了慰問品。隊長買瑞涵表示:“這些老兵的經歷深深打動了我們,他們為國家做出了巨大的犧牲和貢獻,我們希望通過這次活動,讓更多人知道這些默默無聞的英雄們。”
追尋紅色記憶
點燃青春夢想
除了探訪老兵,志愿者團隊還參觀了曲江紅色記憶博物館和西安事變博物館。西安市曲江紅色記憶博物館,由張海英先生創辦,以紅色藏品為載體,以歷史脈絡為主線,分門別類展現了從1911 年到 1978 年半個多世紀歲月里中國發生的巨大變化。志愿者曾琴談到:“走進曲江紅色博物館,仿佛穿越到上世紀,看到中國走過一個又一個歷程,那些記憶永不褪色,那些精神一直在我們心中,不斷激勵著我們前進,前進,再前進。”
西安事變紀念館,這座承載著深厚歷史記憶的博物館,以“西安事變”重要舊址張學良公館為基礎建立,是了解這一歷史事件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源。在紀念館內,團隊成員們仔細參觀了張學良公館、西安事變史實陳列館等核心展區。通過豐富的歷史文物、生動的展覽以及詳細的解說,大家深刻了解了西安事變的歷史背景、發生過程及其在中國革命史上的重要意義。“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趨避之。”張學良和楊虎城兩位將軍在文諫、哭諫和苦諫無果后,不顧個人安危發動兵諫,促成國共再度合作的事跡,讓團隊成員們深受感動。
黃埔英魂永鑄
軍校榮光長存
實踐團隊受到陜西抗戰老兵營的邀請參觀了黃埔軍校100周年致敬展,1938至1945年,三萬青年匯集長安秦嶺黃埔軍校七分校,在翠華山的荒草碎石的巖壁上留下了他們的刻字。歷經八十年的風霜雨雪,依然血氣方剛、筆觸深刻。在那場威武雄壯的反法西斯戰爭中,無數勇敢的人們為了勝利獻出了寶貴生命,他們的英雄業績永載史冊。此展紀念著他們永垂不朽的英靈。
隨后,實踐團隊拜訪了黃埔軍校畢業的薛應財、武錚、劉世明三位老兵,在幾位老兵的的描述中,志愿者深深感受到了抗日戰爭過程中“團結、負責、犧牲”的黃埔精神和革命先烈們艱苦卓絕的奮斗歷程。
通過這次活動,志愿者們深刻認識到,正是有了這些老兵的無私奉獻,才有了今天的和平與安寧。他們將呼吁更多的社會力量加入到關愛老兵的行動中來,共同傳承紅色精神,讓英雄們的故事代代相傳。
(袁雪倩)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