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烏梅湯、中藥冰淇淋、中藥面包……一段時間來,一股“萬物皆可入中藥”的風潮席卷餐飲屆。從中藥咖啡、藥膳夜宵再到中藥冰淇淋,“中藥+餐飲”正以一種新奇的方式迎合時下的養生理念,成為新的流量密碼。然而,面對“熱出圈”的中藥餐飲,我們要保持“冷思考”非常有必要。
中藥餐飲的興起并非偶然。一方面,年輕人對養生的重視,是推動中藥餐飲興起的重要因素。有報告顯示,平均每位城市常住居民平均花費超過1000元用于健康養生,18歲至35歲的年輕消費人群占比高達83.7%。中藥餐飲以新奇的形態和口感突破了一些年輕消費者對傳統中藥的刻板印象,契合了年輕人追求健康、文化認同和新奇體驗的心理。另一方面,大眾對中醫藥傳統文化的認可和信賴是中藥餐飲火爆的重要原因。隨著人們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和回歸,中醫藥作為中華文化的瑰寶,其獨特的養生理念和療效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青睞。中醫藥文化與餐飲的融合,既契合了中醫“食補不比藥補差”的藥食同源理論,也探索了中醫的現代化生存發展之道。借助中藥餐飲這一模式,不但能夠普及中醫藥文化,也一定程度促進了中醫藥文化的保護傳承,加速其成果轉化。
但與此同時,一些商家和開發者借著這個潮流,推出高價的中藥飲食,過分夸大產品的養生功效,沒有經過科學論證和開發過程,就隨意推出所謂的中藥食品,這種對中醫的炒作和歪曲,不僅損害了中醫的聲譽,不利于中醫的長遠發展,同時,當消費者發現這些中藥飲食并沒有帶來預期的養生效果,甚至導致身體不適,人們可能會對中醫藥產生懷疑和排斥,也不利于商家的后續發展。
“取藥物之性,用食物之味,寓醫于食,藥借食力,可謂藥膳。”流傳至今的藥膳制法和配方,是由前代醫者不斷研究得來的,不是藥材和食品的簡單雜糅。每種藥材的偏性不同,每個人的體質不同,中藥理論認為“是藥三分毒”、“彼之蜜糖,吾之砒霜”,以及“忌寒忌辛辣”的前提,將中藥同咖啡、冰激凌等食物結合,不僅忽視中藥的適用體質,還罔顧食物相生相克的飲食規律,讓原本正常的食物反而存在健康隱患。因此,面對中藥餐飲的火熱,其存在的風險不能忽視,我們要冷靜思考。
加強健康教育,提高中醫藥素養。讓消費者了解中藥的基本常識、適用人群和注意事項,引導他們根據自身情況合理選擇中藥餐飲。同時,消費者也應該增強自我保護意識,在購買中藥餐飲產品時,要選擇正規的商家和品牌,查看產品的成分和功效說明,避免上當受騙。
科學研發產品,誠信長久經營。餐飲經營者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責任人,要誠信立業,自覺遵守食品安全標準,不夸大宣傳,不誤導消費者。中藥餐飲企業應確保原材料的優質和制作工藝的科學性,同時不斷創新產品種類和口感,以滿足消費者多樣化的需求;在開發和銷售中藥食品需要遵循中醫藥基本理論,做到因人而異,對癥施治;企業要充分了解中藥材的特性和功效,結合不同人群的體質和需求,提供個性化的中藥餐飲產品。
恪守安全紅線,加強市場監管。食以安為先,安全是食品行業的底線和紅線。政府和相關部門應密切觀察市場動態,及時評估分析市場走勢,相關部門制定嚴格的標準和規范,對中藥餐飲的制作、銷售和宣傳進行監督管理,嚴厲打擊違法違規行為。同時,加強對從業人員的培訓和考核,提高他們的專業水平和職業道德素養。
總之,中藥餐飲熱既反映了人們對健康的追求,也為中醫藥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面對中藥餐飲“熱”,消費者和經營者應秉持理性,冷靜思考,讓中藥餐飲行業的腳步走得更加扎實,行穩致遠。
(城東管理區 成若彤)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