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涼白開換成了熱茶,金秋便帶來了豐收。2024年9月22日,秋分,我們迎來我國第7個農民豐收節。今年豐收節繼續秉承“慶祝豐收、弘揚文化、振興鄉村”的宗旨,堅持農民節日為農民、農民節日農民辦。以“學用‘千萬工程’禮贊豐收中國”為主題開展,將進一步激發廣大農民群眾投身鄉村振興的積極性、主動性,助力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致敬農民,做新時代的“實干者”。常言道,“一分耕耘,一份收獲”“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由此觀之,中國廣大的農民群體,永遠是最講是實事求是的實干家。不澆水,莊稼就會干枯;不捉蟲,果實就會被蛀爛。春種而秋收,在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神州大地上的農民們用一代又一代積累下的經驗指導探索農事新規律的實踐,而這些新實踐帶來的新認識又轉化為了這一代人積累下的珍貴經驗。向農民致敬,正是要向他們實事求是的精神致敬,作為基層工作者,應深入理解實事求是的意義,要認真追求、研究事物的發展規律,找出周圍事物的內部聯系,作為我們基層工作的向導;應深刻實踐實事求是的準則,正如《論語·子罕》中所說:“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不憑空臆測,不絕對武斷,不拘泥固執,不自以為是,基層工作的規律絕不會以我們的主觀意志為轉移。因此,我們在豐收節致敬農民,做新時代的“實干者”,要在實干中探尋規律,在實干中踐行為人民服務的初心使命,在實干中耕耘好基層的廣闊天地。
致敬豐收,做新時代的“奮斗者”。在金黃的稻田與碩果累累的枝頭間,豐收的喜悅如同璀璨的陽光,照亮了每一個奔走在田間地頭的三農工作者。為什么要向豐收致敬?因為豐收不僅只有喜悅,更包含著“來之不易”。豐收,既不是等著“老天爺賞飯吃”,也不是閉著眼“夢里啥都有”。豐收,是面對雨季汛期來臨時的抗洪,是面對爛場雨突襲時的搶收,是面對暑季高溫熱浪滾滾時的抗旱。向豐收致敬,就是致敬廣大農民群眾和三農工作者們齊心協力、共同拼搏出來的最美“豐”景。作為基層工作者,要向豐收致敬,要做好新時代的“奮斗者”,與社會的不正之風做堅決的斗爭,有的地方把解決問題不叫解決問題,叫擺平,有的人把解決問題不叫解決問題,叫躺平。然而,擺平的做法平不了導致減產的災害,躺平的心態也不會讓地里的糧食顆粒歸倉。因此,我們在豐收節致敬豐收,做新時代的“奮斗者”,要在奮斗中踐行好新時代楓橋精神,在奮斗中落實好學用“千萬工程”的偉大實踐。
致敬農耕,做新時代的“創新者”。士雖有學,而行為本焉。在悠遠的農耕文明中,先人以汗水澆灌希望,以智慧耕耘未來,這份對土地的深情與執著,是我們寶貴的精神遺產。向農耕致敬,不僅是緬懷那份質樸與堅韌,更是要從中汲取創新的靈感與動力。作為基層工作者,想要做好這個“創新者”,就要在尊重傳統農耕智慧的基礎上,積極試驗現代農業技術,并最終構建起現代農業體系,例如智能灌溉、精準施肥、病蟲害綠色防控等技術的突破,在力求提升農業生產效率的同時,最后實現的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目標。要深入田間地頭,與農民并肩作戰,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生產力,讓古老的土地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士雖有學,但真正的價值在于將所學付諸實踐,造福社會。因此,我們在豐收節致敬農耕,做新時代的“創新者”,以科技賦能農業,以創新驅動發展,努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推動鄉村振興戰略走深走實。
習近平總書記每年都向廣大農民群眾和“三農”工作者祝賀節日,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三農”工作的高度重視,對億萬農民群眾的真摯情懷。作為直接面向農民群眾的基層干部,要學好、用好、辦好中國農民豐收節,主動下沉一線,多講群眾“土話”、多看群眾“臉色”、多在意群眾“心思”,摸清基層的“彎彎坎坎”,與群眾“打成一片”。這正是,看遍神州大地,“豐”景這邊獨好!
(重慶市涪陵區馬武鎮人民政府 杜思睿)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