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手機,遠程“掌控”蔬菜大棚里的溫濕度調節、卷簾通風;“垃圾分類數字檔案”分發到每家農戶,分類投放垃圾可以通過電子賬戶積分變現;黨務、村務、財務網上一鍵即達,政務服務網上辦節約辦事時間……一幕幕生動場景,生動詮釋了當代的鄉村,正是數字化的鄉村。可以說,數字鄉村建設為鄉村振興注入全新動能。遇見數字與網絡的鄉村,打開了一扇與現代化對話的門。
數字鄉村建設,能夠為農村經濟賦能。依靠網絡的傳播,可以提高鄉村知名度,直接帶動農產品銷售和鄉村旅游產業發展,從而實現生活富裕、產業興旺的美好愿景。從電子商務到直播帶貨,從短視頻火爆到鄉村博主出圈,不僅為“遠在深山人未識”的優質農副產品找到了新銷路,也促進了鄉村旅游的發展。偏僻村落邂逅了網絡,利用鄉村獨有的白墻黛瓦,就地取材,保留原真性,吸引了大批游客紛至沓來,村民開民宿,賣農貨,搞直播,日子過得紅紅火火。但反觀有些村鎮,固步自封,不愿主動求新求變,不懂網絡,不愿學習,只能守著金疙瘩,過著窮日子。因此,未來我們更要加快完善鄉村數字化的全面發展,鼓勵云端帶貨、網絡直播迭代創新,讓更多的人民群眾共享數字化發展的時代紅利。
數字鄉村建設,能夠為鄉村文化賦能。利用網絡數字,不僅可以復活、傳承古老的文化技藝,還能留住人們的鄉村記憶,喚醒鄉愁,更能樹立文化自信,保留鄉村傳統文化之根。廣闊天地,魅力鄉村,它的魅力不僅體現在自然風光上,更體現在它的歷史人文上。制糖、山歌、皮影戲、制陶、燒瓷……這些流傳了數千年的技藝如今卻面臨熄火的尷尬。想要重塑鄉村文化之根,保留傳統技藝,就要將最傳統的和最時尚的連接起來——運用網絡技術。古老的技藝不會過時,它需要傳承創新,于是我們看到了有的視頻中將傳統民歌改編,與搖滾說唱混搭;有的視頻中慢火細熬、開泡趕水、搖瓢凝漿,喚起一罐罐揮之不去的鄉愁。網絡數字讓鄉風為代表的文化符號,已不再是土味和落后的象征,而成為傳統元素再創造的文化自信現象,展示其超越時間的生命力。
新氣象、新征程、新選擇。讓數字鄉村全面發展,就需要立足于鄉上的人去開辟路徑、拓展事業、守護成果。一方面,要吸引本地年輕人回流,調動本地草根鄉賢,發揮自身價值,參與數字化建設。他們生于斯長于斯,更加了解本地的優勢與短板,更能因地制宜,充分發揮數字化優勢,揚長避短,把家鄉的好與美傳遞到遠方。另一方面,要吸引更多外來人才融入當地。他們視野開闊,思路活躍,更能將新技術、新思維帶回鄉村。要搭建平臺,做好配套服務,完善人才政策,組建人才智庫,樹立“人才不必為我所有,人才歸我所用”的理念,打破年齡、戶籍、地域的限制,柔性引才。
鄉村興則國家興,數字鄉村已經成為鄉村振興的戰略方向。在“未開墾”的廣袤鄉村,數字化建設仍需落地生根;在“已播種”的地區,數字化建設還要繼續挖掘潛力。當互聯網的因子撒向更廣闊的土地,信息化成為田園牧歌的生活常態,數字鄉村的美麗圖景可期。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