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中所說:“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治未病”是中醫防止疾病發生、發展的一種治療方法,年輕干部的監督管理亦是如此。年輕干部處于事業發展的起步期,應該像高明的醫生那樣,“治病”于“大病”之前,“補牢”于“亡羊”之先,使問題“未有形而除之”,在前進的路上行穩致遠。
多吃廉政教育的“藥片”,未病先防,筑牢思想防線。年輕干部是干部隊伍的中流砥柱,面對工作中形形色色的誘惑,很多年輕干部沒有經受住考驗,反而墮落于紙醉金迷的生活,導致“起初無奈,后續跟風,步步沉淪”,最終一步步走向違法犯罪的深淵。年輕干部要定期觀看警示教育片,通過身邊人的身邊事,勤撣“思想塵”、多思“貪欲害”、常破“心中賊”,補足思想的短板;要始終嚴守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堅持“全天候”不放松,從“舌尖”到“車輪”、從“手頭”到“腳下”,筑牢拒腐“防線”,守廉潔“底線”,遠離高壓“紅線”。
常用監督執紀的“小刀”,小病防變,始終刀刃內向。禍患常積于忽微,要防止“病情反復”“小病惡化”,需在日常監管中做實做細,在抓早抓小上下功夫、花力氣。要在約談提醒、責令檢查、誡勉談話等監督執紀方式中,提高發現違紀問題能力,抓早抓小、防微杜漸,切實做到“小病”早治,避免犯更大、更深錯誤。要貫通“八小時之內”管理與“八小時之外”監督,多渠道了解干部群眾對年輕干部的反映,及時掌握干部“家事”“私事”“要事”,讓年輕干部始終處于組織監督“視線”中,確保干部隊伍的源頭活水始終是一泓清泉。
多打激勵擔當的“點滴”,愈后防復,寫好“后半篇文章”。“人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處分不是干部“一棍子打死”,而是要及時糾偏糾錯。各級各地要客觀地、實事求是地對待被處理干部,強化后續跟蹤檢查和回訪教育工作,確保整改落到實處,幫助干部端正心態、放下包袱、積極工作;同時做好處理材料的歸納總結,研判干部的苗頭性、傾向性問題的特征,以儆效尤、舉一反三,督促各個單位落實整改、堵塞漏洞、規范管理,督促廣大黨員干部受警醒、明底線、知敬畏。
作者:王欣銘
單位:河北省滄州市運河區城管局
聯系電話:18713682159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