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網友發帖吐槽:去杭州蕭山一家五星級酒店住店吃飯,發現自己的新能源車進不了酒店的地下停車庫,而燃油車可以進地下停車庫。酒店工作人員表示,這是“出于消防安全的考慮”。
客觀來講,也不能說酒店是在“歧視”新能源汽車。因為這家酒店開辟了專門的電車停車場,車位比較寬,還有車棚,不是沒有考慮到新能源車主的需求。盡管如此,相關車主肯定還是會有一種被區別對待的感覺。
首先應該指出,從數據看,電動車的起火率并不高于燃油車。有媒體報道,據近三年來國內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和火災數量統計顯示新能源汽車的火災發生率從2021年的萬分之1.85降低到了2023年的萬分之0.96。與此同時,燃油車的起火率則在萬分之1.5左右。
酒店工作人員表示“多次關注到新能源車自燃的新聞”,其實并不能說明新能源車就真的容易自燃–新能源車作為一種新生事物被更加密集地聚焦,本身只是一種傳播學現象。在這個大背景下,主觀地認定新能源車不安全,確實容易引發爭議。
不過,新能源汽車一旦起火,也要面對一個難題。因為電池起火比汽油起火更難撲滅復燃率較高。有媒體梳理了去年公開報道的全部270余起新能源汽車起火案例,發現其中碰撞后發生火災的概率僅占10%左右,在充電或靜置狀態下起火的比例則超過了50%。
這其實也部分解釋了為什么新能源汽車起火總是更容易受到關注。酒店大概也是考慮到地下停車場的消防能力以及相對密閉的空間感到心里不那么“有底”,所以才會刻意地區分燃油車和新能源汽車。新聞評論區里也有不少支持酒店的聲音:“為了安全,沒什么好噴的”。
這說明,公眾對于新能源汽車安全性的擔憂,客觀上是存在的。因此,與其為了新能源汽車是否更不安全爭論不休,倒不如思考一下,如何從技術層面提供更好的保障,從根本上打消公眾不必要的顧慮。
截至6月底,全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2472萬輛,占汽車總量的7.18%,相信隨著節能減排政策的進一步推進,新能源汽車的保有量還會持續增長。一刀切“拒絕”新能源車進地庫,恐怕并不現實,也會人為制造停車難。
今年6月,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國家標準委)近日發布了新標準,進一步強化了電動車的技術標準,提升了對新能源汽車的安全要求。這種主動的技術升級是必要的,作為一項技術創新,新能源汽車也會不斷證明其在安全層面是可以信賴的。
而在社會層面,應當針對新能源汽車逐漸普及的現實,同步進行相應的基礎設施改造。包括地下停車場在內的各種公共空間,其消防設施、感應裝置、應急處理、停車空間設計等都應當進一步完善,提升整體的安全系數。總之,保證公共安全,不必通過“拒絕”新能源汽車停放來實現。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