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由深圳市文聯主辦、深圳市文學評論家協會、深圳市作家協會承辦的于立功長篇小說《向日葵是金黃色》研討會在深圳新媒體大廈舉行。這是2023年度深圳優秀文學作品推介計劃系列活動之一。活動邀請了來自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山大學、上海大學的專家學者以及深圳代表性作家、評論家出席,圍繞于立功長篇小說《向日葵是金黃色》進行創作特色剖析,探討深圳文學發展相關問題。
“我想把這本書獻給我的家鄉”
于立功是湖北省仙桃市通海口鎮人,2010年開始創作小說,已出版四卷《于立功文學作品選》(分別為長篇小說《打破規矩》《冒險》《糾結》《銀谷》和中篇小說《雞骨架》《裝修要找陌生人》)。2019年出版長篇小說《人生歸途》。今年,58萬字的長篇小說《葵花金黃》由作家出版社推出。此外,他還創作出版了多部中短篇小說、散文等。
“我之前出版過很多小說,都是關于江漢平原的。我覺得再寫一部,就得繼續寫我最熟悉的東西,而我最熟悉的,就是江漢平原的人和事。所以《回家的路》交給出版社后,我就開始思考,怎么寫一部更接地氣、更有江漢平原特色的小說——也就是現在大家看到的《葵花金黃》。”于立功介紹,他的寫作素材基本來自于青年時期在江漢平原的生活和工作經歷,受其熏陶已久,熟悉很多風土人情和世事,也得益于和長輩、同事的聊天。于立功介紹,《葵花金黃》計劃分為上、中、下三卷,接下來會集中寫改革開放以后的事情,寫完后半卷,會繼續呈現家鄉的風土人情和故事。
與會專家普遍認為,俞立功的《葵花金》是一部江漢平原的史詩巨作,是一部江漢母親的女性史詩,更是一部故鄉的傳記。全書以中國社會發展變化中的大事件為背景,聚焦江漢平原的一個小鎮——通海口,以主人公大牙的人生經歷為中心,著眼于普通百姓的人生經歷,以及人心人性的變遷軌跡,特別歌頌了大牙等人如葵花般陽光、忠誠、無私、不畏困難挫折、胸懷開闊、豁達豁達的優秀品質。
深圳市文聯黨組成員、專職副主席王國猛表示,于立功的作品堅持寫實主義手法,弘揚正能量,具有濃厚的鄉愁情懷,文風樸實。他說:“于立功先生是深圳民間寫作的中堅作家。”
對城市生活軌跡的回應
座談會由深圳市政協文史文學委員會主任尹長龍主持。《向日葵是金黃色的》確實充滿了令人著迷的矛盾。”尹長龍稱贊于立功是一個把公文和小說都寫得很好的人,把兩種不同的語言體系統一起來。尹長龍認為,于立功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堅持寫小說,其實也是一種“自我療傷”。“他通過小說‘回家’了,那種‘回家’的感覺,大概就是一個人的狂歡吧。”
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劉衛國表示,這部小說從題材上來說,是一部歷史小說。與新歷史小說不同的是,這部小說雖然也寫到了金錢、權勢、色欲三欲,但更強調的是人性,也就是人的良知和道德。“如果說新歷史小說是用欲望解構歷史,那么于立功的小說則是用人性重構歷史。”在劉衛國看來,這更接近歷史真實。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孫民樂結合于立功的小說探討文學的德性。他說,他基于自己的經歷,基于非常具體的現實觀念,仍然用文學的方法去從事寫作,這是一種德性的寫作,也是一種寫作的德性。“但恰恰這種不急不躁、不追逐任何東西、走自己的路,也許預示著一種文學德性的出現,或者說,它本身就是一種文學德性。”
會議下半場由深圳市文學評論家協會常駐副主席、深圳市作家協會副主席余愛成主持。他指出,作品以落魄地主家庭女兒大雅的苦難與奮斗為線索,推動情節,編織故事,展開敘事。作品寫得自然、樸實,沒有夸張。這部長卷的特別之處,就在于用自己的力量,以文學的形式,帶著愛與悲憫、堅韌與隱忍,留下了對自己出生和成長的地方,對土地、對父老鄉親、對腳下一切生靈最真摯的回顧、探索、觀察、審視和記錄。這樣的記錄,凸顯了文學的意義。
深圳市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深圳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唐啟云認為,《葵花金》選擇20世紀前60年作為歷史背景,不僅寫出了于立國對宏大國家歷史的個人記憶和江漢流域風土人情的演變,也寫出了普通民眾應對艱辛、生存的智慧,為現實主義文學中“人民”這一文學形象的塑造開辟了一條新路徑。
深圳市文學評論家協會副主席王尊認為,即將退休的于立功寫作才剛剛開始,“現在這個時代,出于熱情而寫作的人越來越少,我們也看到大量因為職業、學這個專業而寫作的人。這種機械甚至僵化的寫作,很難寫出真正有情感、有感動、有生活溫暖的好作品。”
深圳市文學評論家協會副主席、上海大學傳播學院副教授汪洋認為,于立功有豐富的個人經歷,能夠融入到自己的文學作品中,他在小說中通過風土人情、家庭生活等營造的氛圍特別吸引人。“這種閑散的寫作方式不是閑散的,它最有飄逸感,最吸引人。”汪洋認為,這部作品有改編成電影或電視劇的基礎。
深圳市文學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安佩芝形容《葵花金》是“江漢平原版的《大宅門》”,其中體現了女性生命意識的覺醒與抗爭,完成了原始民俗、生活方式與理性藝術虛構的有機融合。
深圳市寶安區作協副主席王國華認為,文學上的“深圳味”還沒有真正形成。他認為,以于立功為代表的一批作家,盡管在珠三角扎下了深厚的根基,但寫作背景和視角卻離不開他們出生和成長的地方。這一現實是深圳乃至珠三角等地文學創作的巨大差異。
深圳市寶安區文學評論家協會主席唐小林說,“在當今文壇風頭正盛‘回歸現實主義寫作’的當下,于立功的長篇小說《金燦燦的向日葵》無疑是給深圳作家們一次引人深思的啟迪。”“深圳文學”不應只局限于“深圳”二字,而應是一種開放、多元的文學寫作。《金燦燦的向日葵》的故事背景、人物形象看似與深圳關系不大,卻依然是深圳文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深圳人對故鄉、對歷史的深情回望,更是深圳作家創作成果的有力體現。
(圖片由活動主辦方提供)
編輯白珊珊審韓少軍,二審桂童,三審張雪松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