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臺河市是一座因煤而生、因煤而興,以煤炭為主業、下轄多種產業的新興工業城市。全市總面積6221平方公里,總人口92萬。1958年開發建市,1983年升格為省轄市,現轄三區一縣一農場和省級開發區,是黑龍江省最具競爭力、最具活力、最具投資潛力和文化魅力的城市之一。
區位優勢明顯。七臺河市地處黑龍江省東部城市群中心,擁有發達的高等級公路、鐵路網絡,通過高等級公路與省會及周邊市縣相連,毗鄰牡丹江、佳木斯、雞西機場,與綏芬河、密山、虎林口岸相鄰,距俄羅斯最近的邊貿口岸僅80公里,在百公里城市圈中居于中心地位,與東北東部12 1市(州)結成了區域戰略合作城市。
生態環境優美。七臺河位于長白山脈完達山西麓,與遼闊的三江平原接壤。區內山多林密,河道縱橫,森林覆蓋率48.3%,年均降水量565毫米。有西大泉、石龍山兩處國家級森林公園,通天林場人工紅松林舉世聞名。中部地區“三山兩湖一河”形成了“城在山水中,山水鑲嵌在城中”的獨特景觀,連續十年保持省級園林城市稱號,市民百米之內看綠化,千米之內進公園,現代城市風貌與山水園林和諧融合,相得益彰,美不勝收。
人文得天獨厚。七臺河物產豐富,人杰地靈。建國后,涌現出《誰是最可愛的人》中活著的烈士荊玉琢、感動中國的當代大學生楷模張華等一批優秀人才。培養出楊洋、王濛、孫琳琳等一批冬奧會和世界短道速滑冠軍,被譽為短道速滑世界冠軍的搖籃,成為“國家高水平體育后備人才基地”。成功舉辦了三屆中國七臺河家具節、家居文化博覽會。“雙葉”家具享譽海內外。中國草筆畫堪稱中國書畫史上的一大創新。勃利黑陶入選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煤雕、橡木酒具、古箏、二胡等工藝產品深受社會各界的喜愛。
礦產資源豐富。七臺河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有煤炭、石墨、大理石、金、膨潤土等30余種,儲量可觀,品位高,開發利用潛力巨大。特別是煤炭資源得天獨厚,煤質優良,煤種齊全,已探明可采儲量4億噸,其中七煤公司可采儲量3.2億噸,地方煤礦可采儲量7800萬噸。有主焦煤、肥煤、氣煤、無煙煤等10多個品種,主焦煤占總儲量的82%。具有超低硫、低磷、高發熱量、高灰熔點、高化學活性等特點,被譽為“工業細粉”,是全國三大保護開采煤田之一。七臺河目前已成為全國重要的煤炭、電力生產基地、東北地區最大的優質煉焦煤、焦炭生產基地、黑龍江省唯一的無煙煤生產基地。
產業基礎雄厚。七臺河依托煤炭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煤炭循環經濟,實施原煤開采穩產增效、焦炭產業升級、煤化工縱深發展、電力產業做強做大、新型建材優先發展等五大戰略,形成了煤—焦—化工、煤—電—建材、煤—洗煤—生物質成型等多條煤炭循環產業鏈,實現了上下游產業互利共贏、協同發展的循環經濟新格局,成為全省煤化工產業排頭兵。七臺河立足資源型城市特點,堅持珍惜煤炭、依托煤炭、延伸煤炭、跳出煤炭、超越煤炭。積極謀劃推動城市經濟轉型,大力發展非煤替代產業,推動支柱產業多元化發展,打造木制品、食品、醫藥、機械制造、新材料等后續產業集群。
體制優勢突出。通過不斷推進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七臺河市在全省率先完成國有企業民營化改革。目前,全市非公有制經濟占全區經濟總量的70%以上、全部稅收的50%以上、非農就業的70%,是全省第一個以非公有制經濟為主的城市。目前,全市納稅超千萬元的非公有制企業37家,納稅超億元企業4家;17家非公有制企業進入全省納稅百強。連續兩年被評為全國支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最佳地方政府,榮獲全國最具投資價值城市稱號。
城市科學發展。近年來,七臺河市以“發展循環經濟、建設龍江強市”為目標,以“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推進城市轉型”為主線,以建設“東北焦化之都、民營經濟富市、農業特產之鄉、國家速滑基地、山水園林城市”為發展定位,扎實推進國家循環經濟“五個試點市”建設、國家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試點市、國家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市、省級低碳經濟試點市、城鄉一體化試點市建設,經濟發展進入總量擴張、結構優化、質量效益同步提升的發展階段,城鄉面貌和基礎設施不斷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各項社會事業協調發展,經濟社會駛入又好又快發展的快車道。 2010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05億元,增長25.1%。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70億元,增長39%,增速居全省前列。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94億元,增長43.5%。財政總收入47.5億元,增長23.4%;一般預算收入23.3億元,增長39%。外貿進出口總額實現6100萬美元,增長38.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1.5萬元和6955元,分別增長9.5%和25%。
開放的七臺河憑借自然的恩賜、區位的優勢、人力的優勢,熱忱歡迎海內外各界朋友前來考察、合作、投資,七臺河人民愿與您攜手共創更加美好、輝煌的明天。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