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探訪南京首家特教融合普惠幼兒園
鼓勵“微”進步 點亮“星”希望
□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朱旖旎通訊員董靜
“很好!這是小蜜蜂的肚子,接下來我們畫翅膀……”初夏的晨光里,7歲的悅悅(化名)正專注地握著筆,在老師陶娟的指導下勾勒出圓潤的蜜蜂輪廓。這幅稚嫩的畫作背后,藏著這個“來自星星的孩子”半年來從握筆困難到獨立作畫的變化。“現在不用分解步驟,她也能跟著畫了。”陶娟說。
位于棲霞區(qū)的南京佳佳幼兒園,是我市唯一一家集特需兒童康復與幼兒教育于一體的普惠融合幼兒園。“佳佳幼兒園的前身是金陵石化南京烷基苯廠幼兒園,2004年隨著國企改制,成為民辦園。這幾年適齡入學兒童減少,在棲霞區(qū)殘聯的指導下,我們換個賽道謀求轉型。”該園教學督導李雪介紹,《“十四五”特殊教育發(fā)展提升行動計劃》提出要推進融合教育,消除對特殊兒童的教育隔離,讓特殊兒童和普通兒童在同一所校園里共同成長。2021年,她們攜手專業(yè)康復機構試水“融合”,探索獨特的康復教育模式。目前,在園孩子有近100名,其中特需兒童40余名。
“這些孩子最遠的住在江北、建鄴,通勤距離超60公里,家長們會帶孩子來上全托或者半日托班,或進行'一對一'康復治療。”李雪告訴記者,特需兒童在入園時會接受運動、模仿、認知、語言、社交五大維度的專業(yè)評估,“就像悅悅的個人檔案里,既有孤獨癥療效評定量表,也有康復計劃、本周測評和日常訓練數據等內容。”
在這里,每個特需兒童都擁有專屬的“1 5”支持體系:一套個性化康復方案,配備“影子”老師、生活老師、運動老師、班主任和個訓老師組成的5人團隊。這種精細化管理讓教育有了溫度——當大班孩子制作青團時,普通孩子會主動對焦慮的特需兒童說“不急不急,我們等你”;在木工坊里,“小師傅”們也會默契配合特需同伴完成玩具的拋光、打磨。
“融合教育不是單向施助,而是雙向滋養(yǎng)。”李雪介紹,晨間活動中,普通孩子會教特需兒童系鞋帶;午休時分,曾經需要生活老師協助穿衣的孩子,現在能幫小伙伴整理床鋪。經過專業(yè)康復訓練,特需兒童語言、社交、自理能力等方面均有不俗的提升。
這種改變在家長端也得到印證。“孩子以前不會系鞋帶、穿衣服,自理能力弱,不與別人溝通,一著急就只會哭。”家長張玲說,悅悅是在3歲時查出問題的。她原以為送到幼兒園是在鼓勵孩子參與社交,有助于孩子成長。沒想到的是,普通園無法給予特殊孩子足夠多的照顧,能力差距在拉大,悅悅也越發(fā)孤僻。“現在她放學知道說‘再見’,上周還自己穿好了鞋子。”張玲的聲音微微顫抖,“哪怕只是丁點的進步,也讓我覺得所有的堅持都有了意義。”
在佳佳幼兒園,悅悅每個月的保育費與普通孩子一致。記者了解到,這背后是棲霞區(qū)每人每年最高2.6萬元的殘疾兒童康復救助補貼支撐。作為全國孤獨癥兒童關愛促進行動先行先試地區(qū),棲霞區(qū)構建起多部門協同機制,包括區(qū)殘聯、區(qū)衛(wèi)健委、區(qū)教育局等在內的13個部門已形成協作機制推進康教融合,連續(xù)5年開展送康入校(園)服務,為特需兒童制定個性化的康復訓練計劃。
“我們還和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合作建立了孤獨癥馬術療愈基地,幫助孩子更好親近自然,提升社交和溝通能力,目前已為特需兒童提供500余次免費馬術騎乘體驗。”棲霞區(qū)殘聯康復科科長蔡豐沛說,當前,融合教育仍面臨系統性支持的匱乏,從篩選到療愈,當地正嘗試匯聚多方力量幫助這些孩子努力“走出孤獨”。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