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好地使用區塊鏈指標
區塊鏈生成了大量的公共數據。在 Crypto Twitter 上,人們不斷地將區塊鏈 A 和區塊鏈 B 進行比較,投資者、研究人員和意見領袖 (KOL) 在為他們的觀點辯護時有很多指標可以參考。然而,錯誤使用這些數字往往會使人們對這個領域的理解變得模糊。
在今天的 0xResearch 文章中,我們將探討三個指標及其存在的問題:活躍地址、區塊鏈「盈利能力」和總價值保障。
活躍地址
「活躍地址」是指在某個協議上有多少活躍的、付費的用戶。
「Facebook 擁有三十億月活躍用戶」是一個有用的信息,它告訴我們一些關于這個社交網絡的情況。由于垃圾郵件發送者沒有足夠的盈利機會來泛濫 Facebook,活躍地址是評估該平臺對消費者真正價值的一個不錯方法。
但是對于區塊鏈而言,由于創建新錢包非常容易,以及通過空投或協議激勵來獲利的機會顯而易見,活躍地址的價值就不那么大了。
例如,下圖展示了一個明顯的情況:Solana 在過去一個月中擁有最多的每日活躍地址,因此 Solana 看起來非?;钴S。
大多數 Solana 用戶在去中心化交易所 (DEX) 上進行交易,因此我們需要仔細觀察 DEX 上的活動。當我們深入研究 Solana 在其 DEX 上的活躍地址時發現,過去一天中,大多數地址——大約 340 萬個,總計 440 萬個——的交易量終生少于 10 美元。
這表明,由于 Solana 的低交易費用,可能存在大量的垃圾或機器人活動,而不是大量的「優質」用戶。
這是我之前提到的另一個例子:Celo L1(現在為 L2)在 9 月份時,其發送穩定幣的每日活躍地址激增至 64.6 萬。這一數字超過了 Tron,因此引起了 Vitalik Buterin 和 CoinDesk 的關注。
經過深入分析,Variant Fund 的數據分析師 Jack Hackworth 發現,其中 77% 的 Celo 地址轉移的金額不到兩美分,主要是因為成千上萬的用戶通過一個名為 GoodDollar 的普遍基本收入協議領取了微小金額的資金。在這兩種情況下,活躍地址都顯示了高使用率,但仔細分析后,這種說法并不成立。
想了解更多相關信息,可以參考 Dan Smith 的研究,他專注于每日活躍地址的誤用問題。
區塊鏈盈利能力
與其關注活躍地址來研究區塊鏈活動,不如查看網絡費用指標。費用反映了使用協議的總 gas 消耗,而不考慮「優質」用戶的問題。
費用通常被分析師和投資者用來判斷哪些區塊鏈產生了最多的「收入」。然后,我們將區塊鏈支付給驗證者的代幣發行視為成本。結果就是區塊鏈的「盈利能力」。
這就是 Token Terminal 為加密協議生成「財務報表」的方式。例如,下面的圖表顯示,以太坊 L1 在過去兩個月中積累了數百萬美元的虧損。
唯一的問題是,這種計算沒有考慮到一個關鍵因素:與 PoW 鏈(如比特幣)不同,PoS 鏈上的用戶也可以輕松獲得代幣發行獎勵。
畢竟,如果我能從 Lido 或 Jito 等流動質押平臺上獲得 5% 的 ETH/SOL 質押收益,我為什么要在意網絡是否「無利可圖」?因此,將代幣發行視為成本得出「以太坊無利可圖」的結論是有問題的。
在現實世界中,通貨膨脹是有害的,因為當中央銀行大量印鈔時,增加的貨幣供應在不同時間到達經濟中的不同參與者,最先獲得新貨幣的人在「真實」價格調整之前會受益。這就是所謂的坎蒂隆效應。
在 PoS 區塊鏈經濟中,情況并非如此,因為通貨膨脹(即代幣發行)是所有人同時獲得的。因此,沒有人因此變得更富有或更貧窮——大家的財富保持不變。
相反,我們可以考慮使用真實經濟價值 (REV) 這個替代指標。REV 將網絡費用和給驗證者的 MEV 小費結合在一起,但不把代幣發行當作成本。
基于這一點,我們可以看到,以太坊在過去兩個月實際上是盈利的:
REV 可以說是評估網絡真實需求的更佳指標,也是與傳統金融 (TradFi) 更具可比性的收入指標。
總而言之,傳統的損益會計方式并不容易直接應用于區塊鏈。
想了解這個復雜話題的更多信息,可以收聽最近與 Jon Charbonneau 一起參與的 Bell Curve 播客。
總交易價值 (TTV),而不是總價值保障 (TVS)
Oracles 是區塊鏈獲取鏈外數據的關鍵基礎設施。沒有像 Chainlink 這樣的 Oracles,區塊鏈經濟就無法可靠地反映現實世界的價格。
比較 Oracles 提供商市場份額的常用方法是使用「總價值保障」 (TVS) 指標,它匯總了所有由 Oracles 保障的 TVL。DefiLlama 就是這樣明確計算的:
TVS 的問題在于它掩蓋了 Oracles 實際保障的活動。
例如,為高頻交易產品(如永久合約交易所)提供支持的 Oracles 會以亞秒級的延遲不斷從鏈外數據源「拉取」價格更新。
這與用于借貸協議的「推送式」 Oracles 形成對比,后者每天只需在鏈上更新幾次價格,因為不需要頻繁更新。
TVS 關注的是 Oracles 管理的總價值,但忽略了 Oracles 提供商的性能強度。
換句話說,這就像說一份精致牛排和一份沙拉在菜單上都標價 50 美元,因此它們對食客的價值是相同的。但顯然,制作牛排所需的工作遠比制作簡單沙拉要多,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因素。
一種替代指標是總交易價值 (TTV),它考慮了使用 Oracle 更新定價的周期性交易量。
TTV 排除了低交易頻率的應用,如借貸、CDP 和重新質押,但正如 Ryan Connor 所解釋的,「只有 2-9% 的 Oracle 價格更新來自這些低頻協議,在加密貨幣領域,這個比例很小,因為基本指標的波動性很大?!?/p>
當以 TTV 來評估 Oracles 時,市場份額會發生顯著變化。
想了解更多,可以參考 Blockworks Research 關于 TTV 如何更好地反映 Oracles 基本面的報告。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