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 18 日,老牌 DeFi 龍頭 Maker 正式完成了品牌升級與重塑,在更名為 Sky 的同時還啟動了「從 MKR 到 SKY」、「從 DAI 到 USDS」的代幣遷移。
時隔一個多月,或是由于原品牌 Maker 早已深入人心,原代幣 MKR 及 DAI 也早已累積了較為廣泛的應用場景,該協議向新品牌及新代幣的遷移進程似乎并不太順利。
Dune 數據顯示,截至發文約有 9 億枚 DAI 已完成向 USDS 的遷移,僅占當前 DAI 總供應量(58 億枚)的約 15.5% ;約有 91880 枚 MKR 已完成向 SKY 的遷移,僅占當前 MKR 流通供應量(868478 枚)的 10.6% 。
與此同時,許多用戶也在社區內表達了對新品牌下新代幣的效用(比如 Seal)、功能(比如 Activation)、供應情況(比如 Early Bird 空投)、生態定位(比如與 Spark 等各個 Star 之間的關系)的信息困惑,認為品牌的重塑反而模糊了協議定位,對社區共識的凝聚存在負面影響。
從幣價走勢來看,市場對于 Maker 的升級也并不感冒,尤其是考慮 Aave、Uniswap 等老牌 DeFi 協議近期都曾有過或長或短的亮眼表現,MKR 的幣價(與 SKY 存在固定比例兌換關系,因此依舊可反映協議市值)則是一路走低。
昨日晚間,或許是意識到了品牌重塑的不夠成功,Maker 創始人 Rune Christensen 于個人社交媒體發布長文,談論了將品牌重回改回 Maker 的可能性……
在談及社區出現「信息混亂」之時,Rune 表示:「使用 Sky 作為協議、代幣和前端的名稱,確實增加了一些混亂?,F在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清楚 DeFi 社區對 Maker 品牌的熱愛。用戶仍信賴著這個品牌,及其代表的穩定性、安全性……很多人仍承諾持有 MKR,而非升級至 SKY?!?/p>
就此,Rune 簡述了自己對于重啟 Maker 品牌的初步構想。簡而言之,Rune 希望將 Maker 定位為后端的去中心化協議,而把 Sky 定位為基于 Maker 的前端 DeFi 產品,在此框架下:
- Maker 將繼續作為后端的去中心化協議支持 USDS、DAI 以及各個 StarDAO,MKR 依舊是 Maker 的唯一治理代幣。社區可以決定是否繼續保持 Maker 品牌的原有形象,或是對其進行重新設計。
- Sky 則將作為直接服務于 DeFi 用戶的前端存在。Sky 在定位上將與 Spark 并列,均為基于 Maker 協議的前端應用,但二者的側重則有所不同 —— Sky 只專注于 USDS 穩定幣的鑄造 / 贖回,Spark 則是一個需要進行抵押品管理的借貸市場。
- 在此框架下,USDS 將不會改變,仍由 Maker 和 MKR 提供治理支持。
可以看出,Rune 現在是既想保留 Sky 這個全新品牌,又不愿放棄 Maker 品牌過往所積累的影響力……在這一設想下,唯一未被 Rune 提及的是似乎是新的治理代幣 SKY,似乎 Rune 是想用 MKR 重新取代 SKY 的效用。
在闡述完自身設想之后,Rune 還提到希望社區就重啟 Maker 品牌的潛在可能性進行投票,當年擬議的幾種選項如下:
- 選項一:繼續將 Sky 作為核心品牌,堅持最新的品牌升級策略。
- 選項二:以原有形象重啟 Maker 作為核心品牌,恢復 MKR 作為 DAO 的唯一治理代幣。
- 選項三:以新的形象再次激活 Maker 品牌,保持原品牌的經典設計,但進行小幅修改,以更好地「對齊」 USDS 和各個 Star。
Rune 最后強調,恢復 Maker 品牌目前僅處于初步設想階段,接下來仍需一定時間以供社區充分討論,然后計劃于 10 月 25 日舉行社區電話會議。社區電話會議之后,Rune 將整合所有反饋,并將此議題推進至社區投票(需要多輪),投票擬于 10 月 28 日開始,如果獲批,將在 11 月 4 日開始的一周內執行多選項投票。
縱觀加密貨幣行業的發展歷史,品牌重塑并不罕見,但像 Maker 這般「先是徹底放棄一個已積累極高聲譽的原有品牌,隨后又反悔想改回來」的操作實屬稀奇……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