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家庭盛產學霸?日前,記者在朋友圈發現的一個有趣現象:老師的孩子似乎普遍都是“學霸”,曬出的錄取通知書基本來自各大名校。
“我感覺醫生家庭更盛產學霸!”一位媽媽跟記者說,市一醫院今年有個護士長的孩子考上了清華,去年有個醫生的孩子高考考到了全省前十……每年都能聽到醫生孩子考上名校的消息。
另一位媽媽也說,有一位醫生朋友曬出孩子被香港科技大學錄取的喜報后謙虛地說,“兒子的成績自己還滿意,我們醫院有幾個醫生的孩子成績更好,有兩位保送去了北大。”
醫護人員真的更會培養學霸嗎?他們在育兒方面有啥不一樣的呢?記者聯系采訪了其中幾位家長。
從幼兒園開始數學啟蒙
小學養成7點前完成作業的習慣
杭州市一醫院城北內鏡中心的余護士長,今年兒子高考考了699分,上周末剛剛收到了清華大學的錄取通知書。
“孩子爸爸邀功說是他從小給兒子數學啟蒙得好。”她說,兒子從小就比較喜歡數學,這點可能是遺傳爸爸的,爸爸在高中時代也參加過物理競賽、數學競賽。
孩子的爸爸并不是醫生,而是學計算機的,從孩子幼兒園開始,就喜歡在家里的小黑板上給他出一些數學應用題,每天兩三道題,一直堅持到小學。
“可能兒子在數學上確實一點就能通,他爸爸就也越教越更來勁。”余媽媽說,自己在醫院上班很忙,經常晚上要值班,輔導作業的事大多是靠爸爸,她更多的是給孩子做好計劃。
“每個孩子都是愛玩的,我兒子小時候也一樣。”余媽媽說,兒子從幼兒園大班學鋼琴、書法開始,她就沒有因為小伙伴約一起出去玩,而給兒子請過假,“就是讓他知道學習的重要性。”
她在小學階段就重點養成了兒子的學習習慣——學校布置的作業必須晚上7點前完成,“形成習慣后,就不用再操心他作業了,他出去參加同學生日宴,也會先把作業拿出來寫完。”
做完學校作業后,晚上還有2個小時時間可以用來做兒子喜歡的奧數題、練琴等,還有半小時的親子聊天時間。
現在回過去想,余媽媽覺得自己從小對兒子的閱讀培養還是少了點,“語文修養不是靠刷題能刷出來的,還是要靠從小積累,我們高考語文只有123分,真正的高手一般都是130分以上,如果我們語文再提高5分,總分就進入全省前100名了。”她說,同事的孩子去年高考成績是全省第9名。
兒子住校,老爸住賓館
每晚到校門口跟兒子聊天
余媽媽的同事——市一醫院麻醉科的程醫生,兒子去年高考考了712分,位列全省第九名。
“有點超常發揮。”程醫生說,這可能和自己一直給兒子解壓,讓他更有松弛感有關系。
去年兒子高考時,他做了一件被同事“取笑”的事,兒子高考三天明明是住校的,他一個人在學校附近的賓館住了三天,“很多同事覺得我這樣做是沒有意義的,但我覺得這是我對兒子的一種心理上的支持。”
高考期間,有的孩子選擇回家住,有的孩子和家長一起在考點附近的賓館住,“兒子的考點就在自己學校,他選擇像往常一樣住校,保持和平常一樣的作息,我覺得也蠻好的,有助于減少意外的因素。”而程醫生住進了學校附近的賓館,就是要告訴兒子“我就在你身邊,如果你有任何事,我幾分鐘就能趕到”。
每天晚上,他會到學校門口和兒子見面半小時,“除了聊聊天,也會給兒子手機,讓他玩一會兒游戲。”他說,自己這樣的做法不一定值得推廣,從兒子的個案來說,解壓效果不錯。
作為麻醉醫生,他說,自己上班時也很緊張,也會遇到傾盡全力也無法搶救成功的無奈與悲傷。他一直保持著每天和兒子聊天來緩解彼此緊張與疲勞的這種方式。
“一時的考試勝敗,和老爸醫院里搶救生命的事比起來,根本不算什么。”程醫生從不避諱和兒子談醫院里自己搶救病人的過程,他覺得這更能提升兒子對生命的尊重,同時也能讓兒子在心態上更松弛,“看似聊一些瑣碎的事情,其實是讓他從緊張的學習中解放出來,有時也會和他聊一聊同學,從中學到一些別人做得更好的地方。”
令他沒有想到的是,小時候說“爸爸你這個科室風險太大了”的兒子,從高中開始立志學醫,并如愿考入復旦大學臨床醫學專業就讀。
兒子小程說:“爸爸和同事們總是盡最大的努力和精力去搶救危重病人,但有時候還是會有遺憾。這也說明了醫學是一門科學,醫生也不是神。這也是促使我去學醫的一個理由,希望我未來可以為醫學的某一個領域的發展做出一點點貢獻。”
- 1
- 2
- 下一頁
- 全文閱讀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